11111111111
知识共享平台
知识共享平台

讨教大学平台

  • 首页
  • 免费课
  • 精品课
  • 讨教题库
  • 企业服务

    hot

  • 下载APP
  • 证书查询
  • 关于我们
我问
讨教号
搜索
消息
  • 我的文章

    我的关注

    我的问答

    我的秘密

    我的评论

    我的订阅

    我的打赏

    我的钱包

    我的通知

    我的设置

    退出登录

  • ×

    登录

    讨教 | 通行证

    登录
    立即注册
    忘记密码?
    使用微信登录

    提问 ×

    写下你的问题,准确的表述更容易得到答案

    类型话题

    选择支付方式
    您的讨教币 111 付费金额

    5G系统RAN架构 - CU(集中单元)和DU(分布单元)的应用和功能切分方式 (下)

    5G通信技术
    2019-09-29 11:12:38
    159篇 作品
    876 总阅读量

    5G系统RAN架构

    - CU(集中单元)和DU(分布单元)的应用和功能切分方式 (下)


    - 3GPP中CU/架构分割结论及RAN3 #95bis会议概览


    2017年4月3号到7号在美国华盛顿Spokane举行的RAN3 #95bis 会议上,对CU/DU高层逻辑分离架构形成了最终决议,即R15阶段高层分割采用选项2,也就是将PDCP/RRC作为集中单元并将RLC/MAC/PHY作为分布单元。


    本次会议上,实际上对选项2和选项3-1的讨论提案并不多,更多地是集中在CU与DU之间的接口和数量关系等方面。本文对会议信息进行一些摘录,供大家参阅。

     

    1. CU/DU高层功能分割的最终决定


     

    2017年2月份举行的RAN3 #95会议上,已经基本确定CU/DU高层分割采用选项2或者选项3-1,并提交RAN #75全会予以通过了。而RAN3 #95bis会议则明确确定了选项2的方案。结合2次会议的结论描述如下。


    1.1  RAN3 #95和RAN #75会议上CU/DU分离架构的基本结论

     

    2月份举行的RAN3 #95会议上的讨论结果如下:


    • 在Stage 2/3阶段将设定一种高层分离方案。目前推荐考虑选项2(即PDCP/RLC分离模式),最终在4月份决定。选项3-1(即RLC内部分割)比较难以实施。更底层的分离目前没有讨论完成,需要往后推延。L1分离的时间表没有达成一致意见。


    • 采用PDCP与RLC分离的CU-DU方案,是考虑到LTE种双连接3C模式就是采用的PDCP与RLC分离的方式,且已经标准化了,所以便于实现。另外,LTE-NR紧密互操作模式与CU-DU分割采用相同的模式,在未来LTE向5G迁移(migration)过程中用户面有好处。(详见R3-170902)

    随后在3月份举行的RAN#75全会上的结论如下(详见TR38.801 v2.0.0)。


    1.1.1  高层分割


    在未来的stage2和stage3阶段还将研究此项工作。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决定,就将接受RAN3的建议,高层RAN架构分离就考虑选项2。应当限制4月份会议上有关选项2和选项3的提案,以集中在RLCPDU丢失时的重传分析上。如果不能达成协议,则将进行正式的举手表决(vote),以便在2017年4月份对选项2和选项3-1达成决议。

           不过,对其他选项的标准性提案也是欢迎的)。


    1.1.2  低层分割


    RAN架构的低层分割的研究工作没有完成,需要延后进行。

    需要进一步对低层分割方案、可行性、切分方式选择等进行评估,并且进入规范阶段之强,需要基于NR进行技术优势的对比分析。

    研究阶段(SI)的讨论结果表明,选项6和7更受赞成。

     

    1.2  RAN3 #95bis关于CU/DU高层功能分割的最终决定

     

    对于CU/DU高层分离模式选择问题,4月份举行的RAN3 #95bis会议上并没有进行太多相关讨论,但从RAN3给RAN2和SA的通知信息可以了解RAN3对于高层功能分割的最终决定(R3-171306)。

    “对于CU和DU之间的高层功能分割的决定,RAN3诚恳地告知RAN2和SA3,RAN3已经决定选择选项2作为R15的标准化工作。选项2将PDCP/RRC作为集中单元并将RLC/MAC/PHY作为分布单元。RAN3同意在R15中对选项2进行增强,以解决(DU间切换导致的)丢包的快速集中重传问题。某些增强可能对RAN2产生影响,所以需要RAN2的合作和参与。RAN3将及时将这方面的进展告知RAN2,并衷心请求RAN2和SA3考虑上述信息”。

     

    2. RAN3 #95bis关于高层功能分割的讨论过程

     

    本次会议上对选项2和3-1的提案并没有多家讨论,更多地是对CU和DU的从属关系、CU与DU间的数量关系、CU与DU之间的接口及功能、DU内部功能分布、CU和DU间时延等内容进行了讨论。摘录部分提案内容如下。


    2.1 CU与DU之间的从属关系

     

    R3-171003 CU-DU interface: Relation between CU and DU (NTT DOCOMO INC.)


    CU和DU是类似LTE双连接中SeNB和MeNB的水平关系(“horizontal relation”) , 还是类似3G中RNC和eNB之间的垂直关系(“verticalrelation”)?




    会议讨论认为,CU与DU之间应该是垂直关系,一个实体对另外一个实体有所控制。

     

    2.2  CU与DU之间的数量关系

     

    2.2.1 R3-171225   Further Consideration on CU-DU architecture(Huawei)


    讨论CU是否被CN可见的问题。选项1是CU和DU是gNB的内部单元,NGC仅看见gNB号,gNB之间采用Xn接口,此接口上CU号的DU号也不可见。选项2是CU互相可见,NGC也能看见CU,CU之间采用Xn接口,且此接口上CU号可见。提案建议RAN3讨论CU-DU架构,并且无论在CU和DU之间接口上还是CU和NGC接口上,DU都不可见。



    同时提议CU可以控制多个DU,但一个DU同时只能连接到一个CU。一个DU管理多个小区,但每个小区只能被一个DU管理。


    会议讨论认为,小区管理的含义不明确,需以后研究,对于小区能否跨DU也没有决定,需与RAN1/2讨论决定。


    2.2.2   R3-170990   Analysis on function split between CU and DU (CATT)


    CU可以提供用户面和控制面接口,一个CU可以连接到多个DU,而每个DU只能连接到一个CU。基于此考虑,提案提供了RAN内部架构,并对集中部署下CU和DU的功能进行了描述和划分。



    2.2.3   R3-171099  Discussion on principles of the Fs interface (Qualcomm)

    高层CU和DU之间采用Fs-H接口。关于CU和DU的关系,认为一个gNB包含一个HL-CU和多个HL-DU,每个HL-CU可以控制多个HL-DU,每个HL-DU受一个HL-CU控制。


    gNB内部结构核心网和其他gNB以及UE都看不见。一个HL-DU可支持多个小区,但每个小区只能连接到一个HL-DU。

     

    2.3  CU与DU之间接口及功能

     

    CMCC在R3-171086 中提到,CU和DU之间接口上需要传送控制面和用户面信息(过程)。(提案中有具体的过程和消息类型描述)。


    Interdigital Asia LLC在R3-170953中提到,CU与DU之间接口之前名称为Fs,建议采用Xr或者Xg命名。建议CP采用SCTP/IP协议,其它项FFS;UP采用GTP-U/UDP/IP,其它选项FFS。


    LG在R3-170954中提到,应当开放Fs接口,Fs接口应当支持信令信息交换和数据转发,Fs接口应当支持CP和UP分离,Fs接口应当区分无线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。会议讨论认为CU的polling功能和flex概念有待以后讨论(FFS)。


    Nokia上海贝尔以及KT在R3-170956中提到,Fs接口所需的规范,从38.4x1到4x5,分别对应层1、信令传输、应用协议(AP)、数据传输、接口用户面协议等。Fs-C基于SCTP/IP,Fs-U基于GTP-U/UDP/IP。修订版本见R3-171362。


    NTT Docomo在R3-171004中提到,在Fs接口上,控制面Fs-C允许CU和DU协商Fs接口管理、无线资源管理以及系统消息管理等,用户面Fs-U进行CU和DU之间用户信息(DTCH)的传送,以及CU和DU之间的RRC消息的传送(如PCCH、CCCH和DCCH)。会议讨论认为,RRC消息是通过CP还是UP或者二者都可以,有待进一步讨论。


    NTT DOCOMO在R3-171001中提到,CU-DU接口上C平面的功能描述。包括接口管理、小区配置管理、系统消息管理、UE/承载上下文管理、无线资源管理、UE移动性管理以及测量报告等。

     

    3.  RAN3关于高层功能分割的其它决议

     

    1)    在RAN3第二阶段中,CU-DU架构和F1接口功能在TS 38.401中描述。


           TS 38.401   架构描述包括阶段2功能描述           R3-171362


    CU与DU之间的接口命名为F1。


    F1-C基于SCTP/IP协议,F1-U基于GTP-U/UDP协议。F1-C功能:F1接口管理(建立/复位/错误指示过程)、系统消息管理、F1接口上 UE上下文管理(待研究)、承载管理、RRC消息传送等。


    F1-U功能:用户数据传送和流量控制等。



    2)    F1接口上引入6个新规范。规范名称及相应的提案名称如下所示。


     

    4.   RAN3关于高层功能分割的遗留问题   (R3-171362)

    ‍

     

    R3-171362中提议在新的TS38.401中增加以下有关F1接口的问题:

    (FFS - for future study)


    - FFS:如何对丢包进行重传。

    - FFS:CU-DU分割带来的额外控制面时延及解决方案。

    - FFS:gNB-CU和gNB-DU的命名和定义。

    - FFS:gNB-CU的SDAP与EN-DC之间的关系。

    - FFS:一个gNB-CU可以控制多少个gNB-DU。

    - FFS:NR小区号的空间以及小区如何映射到gNB-CU上。

    - FFS:一个gNB-DU是否可以连接到多个gNB-CU上(即pooling的概念)以及gNB-CU和gNB-DU的架构。

    - FFS:一个小区是否可以由多个gNB-DU来支持。

    - FFS:NG接口的终结点(gNB-CU还是gNB-DU)。

    - FFS:RRC消息是通过F1-C还是F1-U传送,还是二者都可以。

    - FFS:CU内部DU之间的切换和移动性功能是否由承载管理功能来支持。

    - FFS:承载管理与2个DU之间同时传送的关系。

    - FFS:如何在gNB-CU和gNB-DU之间进行RRM功能的分割和配置。

    - FFS:gNB-DU由O&M控制还是由gNB-CU来控制,以及它们对F1接口的影响。

    - FFS:如何支持系统消息管理功能。

    - FFS:需要明确UE上下文管理功能中的UE context是什么。

    - FFS:是否支持上行流量控制。

    - FFS:每个功能单元的命名。

    - FFS:F1-C和F1-U上是否还需要标准化其他协议栈。

    - FFS:下列功能是否需要有待研究。

    - GTP-U隧道管理功能

    - gNB-DU管理功能

    - gNB-DU测量报告功能

    - 负荷管理功能

    - 寻呼功能



    5.    总结

     

    从2016年5月底进行的RAN3 #91bis开始,历经RAN3 #92、RAN3 #93、RAN3 #93bis、RAN3 #94、RAN3 #95以及RAN3 #95bis等会议的讨论,最终确定了5G RAN逻辑架构中CU/DU高层分割的方式,即采用选项2,将PDCP/RRC作为集中单元并将RLC/MAC/PHY作为分布单元。


    这种架构将对规范研究、业务性能、网络部署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。从以上遗留问题中可以看到,R15阶段将有更多内容需要讨论并标准化,希望通过前几次的总结和讨论能使大家对5G系统中新的RAN云化架构有更深入的认识,更好地学习和了解未来5G网络架构相关的知识。


    欢迎关注:5G通信技术



    本网站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如有侵权请联系讨教。
    给作者打赏,鼓励TA抓紧创作
    0人打赏金额
    5G通信技术
    159篇 作品
    876 总阅读量
    评论
  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

    如何利用IT改善客户体验

    可以帮助减少客户体验摩擦的7种方法

    面向业务的22个最佳项目管理工具

    5种必备的IT基础设施自动化工具

    在2020年成功定位IT的7种方法

    IT主管们分享了将IT作为一项业务来运营的见解

    热门话题 更多话题
    精益生产 质量管理 智能制造
    职场效率 项目管理 讨教
    AI 大数据 六西格玛
    ×

    给作者打赏,鼓励TA抓紧创作!

    选择支付方式
    选择打赏金额
    注:打赏的收益归作者,非平台

    微信扫描支付

    打赏金额: 1元

    ×

    给作者打赏,鼓励TA抓紧创作!

    您的讨教币
    填写您打赏讨教币数量
    输入密码

    111

    注:打赏的收益归作者,非平台

    微信扫描支付

    打赏金额: 1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