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这些年,我的人生就一直受到这些想法的引导:
● 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命运?
● 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在困难环境中却能开创不凡的人生?
● 又为什么有的人却在优越环境中毁掉自己一生?
● 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人成为后人的榜样或者是警惕?
● 富有和贫乏有什么差异?能与不能分别在哪里?
● 为与不为有什么不同的结果?
● 为什么有人能冲出极其凶险的逆境,高奏人生凯歌?
● 为什么有人虽然环境优越、才华横溢,人生却变成一场灾难?
● 为什么有人能把考验化为动力,使他前进,有人却通不过这个考验,以至于困难一生?是什么差异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如此悬殊?
● 我要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人生?
● 我目前要怎么做才能开创前途并帮助他人?
● 我得怎样用有效而且愉快的方式去拓展知识、学习成长,并把心得与他人一同分享?
……
他还认为:
在任何时候,三个必须做决定的问题主宰了我们的人生,决定我们日后的成就:
一、你要决定怎么看?
二、你要决定怎么想?
三、你要决定怎么做?
而且,
● 既然信念是决定我们潜能发挥程度的关键,那么信念到底是什么?
● 正面、负面的信念都有很大力量,那么我们该拥有哪种信念?如何去培养它呢?
信念来自于哪里?
● 为什么有人拥有推向成功的信念,而其他人拥有失败的信念?
……
安东尼·罗宾认为好的问题具有以下的功效:
一、扭转注意力;
如我们对比以下的问句:
● 我为什么会这么沮丧?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?
● 我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沮丧,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且更受欢迎?
● 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不公呢?
● 这家伙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值得我敬佩的呢?
● 岂有此理?这岂不让人生气?
● 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学到什么?我要如何找出其中可能的机会?
● 今天我又少赚了多少钱?
● 今天又有什么让我感到高兴?什么值得我感谢?
二、好的问题让我们注意所忽略的事情;
如:
● 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绿色的?
● 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红色的?
● 什么是我的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?
三、好问题能发掘出我们可用的资源;
● 我怎么样才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?
● 我怎样才能不但挽救这家公司,同时还使它更上一层楼而比以前更好?
● 除了这点,我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良呢?
为什么教练要发问?发问什么?怎么发问?
教练的发问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发问,问的是和被教练者的目标有关系的、有帮助的问题。有人说:"教练就是帮被教练者如何去问他自己。"另外,通过教练的不同角度的发问,帮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盲点。这也是教练的最大价值之一。
美国著名的领导力专家隆纳·海非斯说:"好的领导是问正确的问题。"好的发问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。
▎问问题的种类:封闭性问题/开放性问题;
● 封闭性问题:答案是回答"是"或"否"的问句,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供选择之答案的问句;难道式问句--没有选择的选择性问句。
● 开放性问题,即5W1H的问句:
→ what(which):如,你想要的是什么?
→ Who:如,做得到,还是做不到,决定的人是谁呢?
→ when:如,什么时候可以做到?
→ where:如,哪里可以更好?
→ Why:如,为什么你想要这个结果?
→ how:如,你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件事?
作为一名教练,需要很清楚地知道问每种问题的作用是什么。
选择性问题的作用在于引导性,而开放性的问题在于其开放性;引导性问题往往又叫限制性,它引导你去发现你想要的那个答案,所以给你的选择本身只是一种引导;开放性问题和限制性问题相反,它不在乎你是什么选择做答案,需要你开阔自己的思想,不拘泥于现有看得到的答案,看到隐藏在问题后面的更多可能性。
▎发问问题的方向:
→ 为了收集信息;
→ 为了明确目标;
→ 为了启发引导;
→ 为了激励对方;
→ 为了挑战对方;
▎区分
为什么教练要区分?区分什么?怎么区分?
区分的目的在于提高被教练者的自我洞察力,让被教练者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,从而支持被教练者迁善心态。
区分事实和假设
所谓的假设,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,即我们心中所预先假设会发生的事实,它来自我们过去经验的折射。打个比方,当你看见一个人拿着杯子,你知道他想去哪里吗?
很多时候,还没有等别人你就抢先回答了。因为经验会告诉你,他拿着玻璃杯可能是去接水,去刷牙、去浇花等等。然而,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?有可能他拿了杯子什么也没有干。
这就是事实和你脑海中的假设的区别。
▼
有一位公司经理,生意上遇到了困难。为了摆脱困境,他想找另一位老板合作。不过,以前他和那位老板打交道时,人家好像对他的生意不怎么感兴趣,也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。"找他?不找他?被他打发走怎么办?"这个"生存还是毁灭"的问题让这个经理茶不思、饭不香。
教练听完这位经理的叙述后,教练他说:"对方还不知道你有这个想法,根本不知道你要和他合作呢--你都已经替他决定好了,那还谈什么后面的事?"在教练的鼓励下,这位经理终于去找老板谈了,结果谈得很好。
显然,在很多时候,我们是"自己被自己吓住"了。大家常常会给自己做些假设:我做不好怎么办啦?做不成功太没面子了吧?看样子,这桩事情要"黄"了吧?
这种内在的恐惧,阻碍了人的潜力发挥。教练就是要帮助你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,把阻碍减到最低。
▎区分事实和真相
所谓事实不等于真相,是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事实常常是透过我们的主观经验而形成的,所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实。很多我们认为一些是事实的东西,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信念。
本文开始提到那个案例:
▼
有一位章小姐,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某个先生,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,甚至,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他人不在,弄到后来该办公室人际一点不和谐,严重影响了工作绩效。
章小姐的上级吴总是一位教练。当吴总得知章小姐的情况,便和章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。
吴总:"小章,你喜欢吃榴莲吗?"
章小姐:"不喜欢。"
吴总:"那如果我喜欢吃榴莲,你会不会觉得我错了呢?"
章小姐:"当然不是啊。"
吴总:"那你会不会觉得喜欢吃榴莲的人很讨厌就不和我一起工作呢?"
章小姐:"哦,当然不会。"
吴总:"你有没有发现,你不喜欢某样东西,不等于那样东西就不对?你可以不喜欢榴莲,你也可以甚至可以不喜欢那个爱吃榴莲的人,但并不妨碍你和他一起工作呀。"
"哦!"章小姐一下领悟了很多事情。
吴总说:"假如你和你家里的人,和你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喜好,你会怎样和他沟通呢?你会试着去了解对方的独特之处吗?
这个案例就是教练帮被教练者区分对事实和真相--她的不喜欢是事实,但真相却是她的目标和真正需要。